俄乌冲突已波及到中国,俄罗斯狂轰滥炸,致使我国损失45亿美元? 2025年3月,俄罗斯一发炮弹将乌克兰境内的马达西奇公司彻底炸成废墟,自己是出了气,可中国企业为此搭进去的45亿美元,差不多3000多亿人民币,就这么在战火里没了。 这事儿还得从2016年说起,这家被称为“动力沙皇”的企业,祖上可是给苏联造安-124运输机发动机的主儿,靠着给俄罗斯军队供应航空发动机,年销售额能达到16亿美元。可谁能想到,2014年俄乌关系破裂后,俄罗斯停止采购,马达西奇的销售额瞬间暴跌60%,年利润不足1亿美元,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。 这时候,中国天骄航空公司伸出了援手,不仅和马达西奇协定获得56%的股份,还提供了2.5亿元的低息贷款帮它续命。到了2017年,中方又追加投资17亿元人民币,在重庆设立发动机组装厂,400多名乌克兰工程师拖家带口来中国工作。 眼瞅着收购就要成功了,结果乌克兰法院突然冻结了中方持有的56%股份!背后的推手是谁?不用说,肯定是美国这个“搅屎棍”。 原来,美国得知消息后直接施压乌克兰,声称“不能允许中国掌握航空发动机技术”。乌克兰政府也挺“听话”,随即翻脸,不仅撕毁合同,还在2021年对外宣称将这个工厂国有化了,意思很明显:一分钱不赔给中国企业。 中国企业也不是吃素的,2020年,天骄公司向海牙国际仲裁法院起诉乌克兰政府,索赔45亿美元。 可乌克兰政府耍起了无赖,既不承认股份转让合法,也不接受仲裁结果。更讽刺的是,乌克兰一边赖账,一边又和中国签下8亿美元的发动机订单,因为除了中国,根本没人愿意买他们的产品。这操作,简直把“厚脸皮”三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。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僵持下去了,没想到2025年初,俄罗斯的一发炮弹,直接把马达西奇公司炸成了废墟。这一炮,可把中国企业的最后一丝希望都炸没了。 要知道,马达西奇公司在俄乌冲突爆发后,被乌克兰军方征用,转型生产军用无人机。可技术这东西不是说转就能转的,马达西奇造出的无人机故障频发,在战场上屡屡成为俄军的活靶子。 俄罗斯估计也是被这些无人机烦透了,于是发起针对性的精确打击,250架无人机还没出厂就被炸成废铁,核心车间也被导弹夷为平地。 这下好了,中国企业拿着海牙法院的判决书,看着被炸成废墟的工厂,连个讨债的对象都找不到。乌克兰说工厂是俄罗斯炸的,俄罗斯说工厂早就归军方所有,西方媒体则集体装傻充愣。中国企业这45亿美元,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没了。 其实,马达西奇事件只是中国企业在俄乌冲突中受损的一个缩影。还有渤海租赁,因为10架飞机在俄罗斯无法收回,被迫全额计提了2.98亿美元的资产减值损失;日发精机也没好到哪儿去,5架波音757飞机在俄罗斯境内无法收回,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约7.41亿元。这些损失加起来,可不是个小数目。 有人可能会说,中国和俄罗斯不是战略伙伴吗?怎么俄罗斯还会炸中国企业的投资呢?这就得说说俄罗斯的“战斗民族”特性了。 俄罗斯在战场上向来是“火力全开”,根本不会考虑那么多。马达西奇公司被乌克兰军方征用后,就成了俄罗斯的打击目标,至于里面有没有中国企业的投资,俄罗斯才懒得管呢。说白了,在战场上,炮弹可不长眼睛,更不会认什么“中国投资”的牌子。 再看看乌克兰,这个国家也是“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”。一边靠着中国的订单续命,一边又跟着美国屁股后面对付中国。这次马达西奇被炸,乌克兰政府还想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,可明眼人都知道,要不是乌克兰政府当初撕毁合同,马达西奇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。 美国就更不用说了,从头到尾都在煽风点火。从施压乌克兰阻止中国收购马达西奇,到现在对俄罗斯的制裁,美国的目的很明确: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。可美国没想到的是,自己的这些小动作,不仅没把中国怎么样,反而让中国企业看清了国际市场的风险,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。 这场俄乌冲突,对中国企业来说,既是一次惨痛的教训,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。未来,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,肯定会更加谨慎,更加注重风险防范。毕竟,谁也不想再经历一次“马达西奇式”的悲剧。 不过,咱们也不用太悲观。中国企业的韧性可是很强的。虽然这次在马达西奇事件上吃了亏,但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。相反,中国正在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,相信用不了多久,就能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。到那时候,马达西奇的废墟,就只能成为历史的一个注脚了。
评论列表